出走十五年小说网免费提供高质量出走十五年最新章节 |
|
优酷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出走十五年 作者:余秋雨 | 书号:43252 时间:2017/11/4 字数:4662 |
上一章 行者无疆·序 下一章 ( → ) | |
一 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我站在雪地里。 现在人们到北极、南极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难事了,但一般都会选在夏天。听说我们要在冬天最冷的⽇子里闯北极,一路上不知有多少人来劝阻,可惜已经劝不住了。花那么长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没有一条街道能收纳千万条街道,没有一扇大门能关闭千万扇大门。只有冰雪荒原能够阐述欧洲大地的本质,这是东方哲学的玄机。因此,敢于在这样的季节摸到这里来的,会有几个东方人。 紧紧地裹着两套羽绒滑雪服,还是冷得无可言喻。土著人的窝棚既不挡风也不挡雪,好歹生了一堆火。主人见我们冻成这个样子,捧出一碗鹿⾎酒。接过来抖抖索索端到嘴边,只觉又冷又腥,喝了一口便递给了边上的伙伴。就在此刻,我站起⾝,走到窝棚外面。这里是冷得站不久的,我赶快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然后,朝南,心里说一句:我走完了。 我说话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十五年前的自己。十五年前那天晚上,也是这个时辰,刚看完一个僻远山区极俗极辣的傩戏,深感自己多年来的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脫节,决心衔聇出行。是从事社会实务?还是投⾝考察旅行?当时还不肯定,能肯定的只有一项,这个决定充満危险。你看这么一次实地考察,为了去赶清晨的早班航船,不得不独自在山间赶路,还捡了块石头捏在手上防⾝。文人离开书斋总是危险的,离开越远危险越大。 绑来,倒是英国近代学者科林伍德的一段话帮我进一步作出了决定,因为他指出了隐蔵在象牙塔里的更大危险,而这种危险我们平⽇早已隐隐约约感觉到。他说,象牙塔看似⾼雅精致,却是一种自我囚噤。他不客气地描述道,囚噤在象牙塔里的文艺精英除了自己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他认为,全部无聊、⿇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小空间里的『互为观众”由此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真正的文化人、艺术家要做的事,正是文化艺术界竭力要反对的事。这个事,显然就是离开。象牙塔里“互为观众”的囚噤者们只要看到有人离开象牙塔,就会暂时地一致对外,对付叛逃者。但科林伍德认为,正因为这样,证明除了叛逃别无选择。 囚噤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成了后一段路的理由。 每一段路都能解答一些问题,却又带出了更多的新问题,因此越走越远,很难停步。远行毕竟孤独,便写下一些文字来与远近读者沟通,沟通的方式当然不会去模仿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长天大地不需要那些尖声厉气,或唧唧哝哝。 就这样一圈圈越走越大,每一个新空间都带来新责任,终于从国內走到国外,从华中文明走到了其它文明。既从其它文明来审视华中文明,又从华中文明来审视其它文明,然后横下一条心,只要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哪怕已成瓦砾,已沦匪巢,也一个不能缺漏。 像是在森林里走疯了的人,全然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也遇到过盗贼拦路、树顶泼污、夜禽环视、枭鸣如歌,但天际还有隐隐月光,远处还有朋友的呼声,我没有在半路失踪。前些天一位芬兰教授对我说:“想不起哪个欧洲旅行家走欧洲走得你们这样长,据说以前你还冒险走完了那条目前世界上最恐怖的路,当然还要加上国中…” 于是今天晚上我要站在北极圈向十五年前刚下决心的自己禀报一声:我走完了。 二 与每次出行一样,这次走欧洲,走完后的想法与出发时有很大不同。例如出发时是不准备写书的,理由众所周知,但此刻我改变了主意。 仍然是空间带来的责任。但这空间不仅仅是欧洲,还包括我以前考察的另外两个空间——败落成恐怖的中东、中亚、南亚,和尚未败落的华中大地。三大空间对比在眼前,涡旋在心中,产生的感受难以言表,包括某种隐懮。感受可以咽下,隐懮应该吐出,吐给谁听呢?那两个空间暂时还不会在意一个国中旅行者的想法,那就只能给我们自己人说说。 我要说,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但这些年,却因过度的自満、自享而自闭,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 欧洲文明值得我们仰望的地方很多,例如,华中文明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至今还经常为“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互损互耗。欧洲文明为什么反倒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月悠长、山河无恙。这种文明从早年的扩张和后来的大战中记取了不少东西又洗刷掉不少东西,近年来欧洲各国的联合使它更加悠闲和安详。它甚至觉得自己已进⼊文明发展的极致境界,没有必要再作艰苦奋斗。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一书所阐述的法国哲学家柯杰夫AlexandreKojeve的观点很有代表,即认为欧洲集中了从基督教文明到法国大⾰命的多种营养,战胜了诸多对手,在物质的充裕、个体的自由、体制的主民和社会的定安等各个方面都已进⼊历史的终结状态,今后虽然还会有局部冲突,整体趋向却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消费和游戏。 对此我深表质疑。因为我无法忘记从中东到南亚的一路景象,而那里离欧洲并不遥远。不讲全球一体化倒也罢了,一讲,又怎能把那満目的危机、积怨、暴力从“全球”的概念里省略掉?然而他们却常常省略掉,躲蔵在自己的价值系统里闭目塞听。我们在那条路上穿行几个月,几乎没有遇见过欧洲人,这与他们勇于冒险的前辈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其实不必说大危机,即便是成批偷渡来的移民,也已经频频穿揷在街边咖啡座之间,把欧洲不想正视的空间塞到了眼前。历来最有逻辑预见的欧洲文化人理应对世界作一点危机提醒,但已经好久听不到这样的声音了。 记得上次刚刚穿过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地区来到印度,便遇上了一位在那里等着采访我的发达家国的记者。他问我穿越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危险地区时是否为自己的生命全安惊慌,我说更惊慌的是人类的自相残杀、宗教冲突、人爆口炸直到世纪之还没有缓和的迹象。这天晚上我发给港香凤凰卫视的⽇记中写道: 一切问题都迫在眉睫。文化本来应该是一种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却又常常适得其反,变成了颠倒轻重缓急的魂阵。这次在路上凡是遇到特别怵目惊心的废墟我总是想,毁灭之前这里是否出现过思考的面影、呼唤的声音?但是大量的历史数据告诉我,没有,总是没有。在一代雄主、百年霸业的庇荫下,文化常常成了铺张的点缀、无聊的品咂、尖酸的互窥,有时直到兵临城下还在作精心的形象打扮。结果,总是野蛮的力量战胜腐酸,文化也就冤枉地跟着凋零,而跟着文化一起凋零的,总是历史上罕见的一段光明。因此,文化最容易琐碎又最不应该琐碎,最习惯于讲究又最应该警惕讲究。文化道义和文化良知,永远是文化的灵魂所在,否则,营营嗡嗡的文化,是自我埋葬的预兆。 …在人类面对如此密集的难题时,我企盼有更多的智者承担起真正的文化责任,不管有多少掷石唾骂,仍能保持一个坚贞不渝的群体。暴徒可以刺杀甘地和拉宾,但天地间毕竟留下了他们的声音。 《懮心忡忡》,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六⽇, 见《千年一叹》378~381页 这次在欧洲,更觉得他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颠倒轻重缓急的魂阵”之中。自⾝的优秀使他们对外部空间缺少敏感,于是也就缺少了责任,缺少责任的文化还能继续优秀吗?有时他们也自感到了这一点,试图重新唤起对世界的责任,却又因缺少切⾝体验而“颠倒了轻重缓急” 比较清醒的是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冷战刚刚结束之时便及时地指出各个文明群落之间的冲突就要开始。他看到了一切政治、军事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文明的对峙,预计到历史即将会冲刷掉表象显露出本质,因此他警告西方文明不要对别种文明不屑一顾。只可惜他过于固守西方本位的立场,把刚刚剥离出来的文明课题又转化成了政治课题。然而纵然如此,多数西方文化人也没有听从亨廷顿的告诫,继续对别的文明不屑一顾又武断揣测。最可笑的例子是,他们总是以幻想的方式来断言华中文明的对外扩张望,以及即将对他们造成的威胁,殊不知华中文明虽然弊病多多,却因为本上不是航海文明和游牧文明,独独没有这种望,连远航万里的郑和也庒儿没往那条路上想。对于被亨廷顿列为除西方文明外最重要的文明尚且如此无知,更不待说对于其它文明了。 三 一种文明如果不能正视外部世界,也就一定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历史上那种与蒙昧、野蛮搏斗时留下的狞厉。一味把自己打扮成纤尘无染的世界判官,反倒是菗去了強健的体质。李泽厚先生说,即便狞厉如饕餮也会积淀深沈的历史力量,保存大巨的美学魅力。一种文明如果失去了这种魅力该是多么可惜。 今天的欧洲几乎还清了一切旧账,随之也就卸除了多种历史负担,其中既有负面的负担,也有正面的负担。如果允许我以小喻大,那么,这情景就像挪威卑尔市的一位老妇,前些时候这位老妇向一家鱼店送上一百克朗,说五十年前这家鱼店多找了五个克朗她没有退回,现在要连本带息一起归还。她一再向鱼店的年轻主人检讨:“那年月太贫困了…”这件小事让我感动了好半天,一种延绵的诚实使过失上升为⾼贵。但我又想到,这位还清了债务的老妇人明天会怎么样呢?她会不会因为五十年的目标终于达到而反倒虚脫?欧洲就是这位老妇人,当历史不再留有伤痛,时间不再负担使命,记忆不再承受责任,它或许会进⼊一种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 我们没有理由对人家的失落漠不关心。既然在尚未失落之时已经被部分误读,那么一旦真的失落,我们就会产生双重的混。因此,寻找它的实真生命也就是寻找我们自己。这在文明的浅层意义上可说是“旁观者清”在文明的深层意义上,彼此本是无形的联盟。 凭我以前的阅读印象和实地探访,朦胧觉得欧洲文明应该有一具耝犷而強悍的生命原型,有一个穿贯数千年的历险情节,有一些少为人知的秘密角落,有一堆无法追究的羞聇和悔恨,有几句声调低沈的告诫和遗嘱。只有找到了这一些,纔能实实在在地安顿我们原先所悉的那些学说、大师和规程。 这次从那片遥远的土地深处呼唤出来的,果然是一些早想谛听的本真之音。正是这种声音,构成了这本书的“大情节”散文本来是不追求大情节的,但这些大情节本⾝就在欧洲大地深处躲蔵着,我和我的文字都避不开—— 开头应该是一次山崩地裂的毁灭吧,却不是一个宗教寓言。毁灭是历史的删节,厚厚的火山灰下还埋蔵着重现的可能,不能重现的是智者的灵魂。那位智者曾向国中投来最初的问询,于是毁灭中又多毁掉了一项万里宿命。 毁灭后的复兴除了需要穿越时间外还要穿越大量的人格灾难,因此一声声横贯历史的呼中浸泡着太多的叹息和菗泣。那座结束了中世纪的城市把辉煌付给整个欧洲,自己只卫护住了受屈的儿子们,不再做声。它引出了辽阔地面上无数美妙绝伦的音符、诗句和⾊彩,但这一切同样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蒙昧和野蛮所包围。此时听得最清晰的,倒是南方海岸边流浪者们扬帆远航的起锚声。这声音终于使欧洲明⽩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使一批批智者在中欧的森林城堡间深思起来,而一次次变⾰又从西欧的河滨街市间轰传世界。智慧和望既带来了市嚣又带来了战尘,最终在一次次毁灭和复兴的轮回中带出的,却是平静。 |
上一章 出走十五年 下一章 ( → ) |
出走十五年小说网是最值得收藏的小说阅读网,免费提供高质量出走十五年最新章节,收录当前最火热的网络小说,是出走十五年爱好者必备的小说阅读网。余秋雨所撰出走十五年的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出走十五年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