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小说网免费提供高质量中国文脉最新章节 |
|
优酷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中国文脉 作者:余秋雨 | 书号:43249 时间:2017/11/4 字数:4960 |
上一章 第八章 稷下学宫 下一章 ( → ) | |
一 考察国中古代的精神主脉,泰山脚下的话题实在太多。几乎停留在任何一处,稍作打量都能找出值得长期钻研的理由。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片沃土,又是一个险境。 为什么说是险境?因为沃土最容易让人流连忘返,而我却已经没有这种权利。自从我下决心要与广大同胞一起来恢复文化记忆,就必须放弃书斋学者那种沉湎一点、不及其余的奢侈,那种自筑小院、自挂牌号的悠闲。我需要从宏观上找出华中文化的灵魂和脉络,因此不得不行⾊匆匆。 好些天来一直在与自己讨价还价:再留几处吧,或者,只留一处… 一处? 那就给齐国吧。 但是,齐国能随意碰得吗?一碰,一道大巨的天门打开了,那里有太多太多的精彩。 我不得不装成铁石心肠,故意不看姜子牙那长长的钓竿,不看齐桓公浴沐焚香拜相管仲的隆重仪式,不看能言善辩的晏婴矫捷的⾝影,不看军事家孙武别齐去吴的那个清晨,也不看神医扁鹊一次次用脉诊让人起死回生的奇迹… 全都放弃吧,只跟着我,来到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下。那里,曾是大名鼎鼎的稷下学宮的所在地。 二 稷下学宮创办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延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稷下学宮以极⾼的礼遇召集各地人才,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学派,平等地参与争鸣,造成了学术思想的一片繁荣。结果,它就远不止是齐国的智库了,而是成了当时最大规模的华中精神会聚处、最⾼等级的文化哲学流地。 齐国做事总是大手笔,而稷下学宮更是名垂百世的文化大手笔。我在考察各种文化的长途中不知多少次默默地感念过稷下学宮,因为正是它,使华中文化全面升值。 没有它,各种文化也在,诸子家百也在,却无法进⼊一种既⾼度自由又⾼度精致的谐和状态。因为世上有很多文化,自由而不精致;又有很多文化,精致而不自由。稷下学宮以尊重为基础,把这两者统一了。 因此,经由稷下学宮,华中文化成为一种“和而不同”的壮阔合力,进⼊了世界文明史上极少数最优秀的文化之列。 三 据史料记载,稷下学宮所在地是在齐国都城临淄的“西门”叫“稷门”但稷门应该由稷山得名,而稷山在都城之南。因此有学者认为不是西门而是南门。而且,地下挖掘也有利于南门之说。那就存疑吧,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新的考古成果。 姑且不说西、南,只说稷门。从多种文献来看,当年的稷门附近实在气魄非凡,成了八方智者的向往目标。那里铺了宽阔的道路,建了⾼门大屋,昅引来的稷下学者最多时达数百千人。 诸子家百中几乎所有当时的代表人物都来过,他们大多像以前孔子一样带着很多生学,构成一个个以“私学”为基础的教学团队。我记得刘蔚华、苗润田先生曾经列述过稷下学者带领门徒的情况,还举出一些著名门徒的名字,并由此得出结论——“稷下学宮是当时的一所最⾼学府”我很赞同。 如百溪⼊湖,孔子式的“流亡大学”在这里汇集了。流亡是社会考察,汇集是学术互视,对于精神文化的建设都非常重要。 稷下学宮是开放的,但也不是什么人想来就能来。世间那些完全不分等级和品位的争辩,都算不上“家百争鸣”因为只要有几个不是“家”而冒充“家”的人进来搅局,那些真正的“家”必然不知所措、讷讷难言。这样,不必多久,学宮也就变成了一个以嗓门论是非的闹市,就像我们今天不少传媒的“文化版面”一样。 稷下学宮对于寻聘和自来的各路学者,始终保持着清晰的学术评估。据他们的学问、资历和成就分别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以及“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等不同称号,而且已有“博士”和“学士”之分。这就使学宮在熙熙攘攘之中,维系住了基本的学术秩序。 四 稷下学宮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显而易见的:它是齐国朝廷建立的,具有府政智库的职能,却又如何摆脫府政的控制而成为一所立独的学术机构,一个自由的文化学宮? 出乎人们意料,这个难题在稷下学宮解决得很好。 学宮里的诸子不任官职,因此不必对自己的言论负行政责任。古籍中记载他们“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等,都说明了这个特点。稷下学者中只有个别人偶尔被邀参与过一些外事务,那是临时的智能和口才借用,算不上真正的参政。 一般认为,参政之后的议政才有效,稷下学宮断然否定了这种看法。 参政之后的议政很可能切中时弊,但也必然会失去整体超脫和宏观监督。那种在同一行政系统中的痛快议论,很容易造成言论自由的假象,其实说来说去还是一种“內循环”再烈也属于“自言自语”这样的议论,像管仲、晏婴这样的杰出政治人物也能完成,那又何必还要浼请这样一批批的游士过来? 因此,保持思维对于官场的立独,是稷下学宮的生命。 不参政,却问政。稷下学宮的自由思维,常常成为向朝廷进谏或被朝廷征询的內容。朝廷对稷下学者的态度很谦虚,而稷下学者也可以随时去找君主。孟子是稷下学宮中很受尊重的人物,《孟子》一书中提到他与齐宣王讨论政事就有十七处之多。齐宣王开始很重视孟子的观点,后来却觉得不切实用,没有采纳。但这种转变,并没有影响孟子在学宮中的地位。 齐国朝廷最感趣兴的是⻩老之学(道家),几乎成了稷下学宮內的第一学问,但这一派学者的荣誉和待遇也没有因此比其他学者⾼。后来三为“祭酒”执掌学政而成为稷下学宮“老师中的老师”的荀子,并不是⻩老学者,而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生学韩非子则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由于统治者的取舍并不影响各派学者的社会地位和言论自由,稷下学宮里的争鸣也就有了平等的基础。彼此可以争得很烈,似乎已经⽔火难容,但最后还是达到了共生互补。甚至,一些重要的稷下学者到底属于什么派,越到后来越难于说清楚了。 学术争论的最⾼境界,就在于各派充分地展开自己的观点之后,又遇到了充分的驳难。结果,谁也不是彻底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各方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同上一个等级。 五 写到这里我不能不长叹一声。我们在现代争取了很久的学术梦想,原以为是多么了不起的新构思呢,谁知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就实行了,而且实行了一百多年! 稷门之下,系⽔之侧。今天邵家圈村西南角地下发掘发现,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遗迹。漫步其间,无意中还能捡到瓦当碎片。要说遗迹,什么大大小小的建筑都见过,但在这里却矗立过国中精神文化的建筑群,因此让人舍不得离开。 这样的建筑群塌倒得非常彻底,但与其他建筑群不一样的是,它筑到了历代国中人的心上。稷下学宮随着秦始皇统中一国而终结,接下来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文化专制主义(亦即文化奴才主义)开了最恶劣的先例;一百年后汉武帝“罢黜家百,独尊儒术”乍一看“家百争鸣”的局面已很难延续。但是,家百经由稷下学宮的陶冶,已经“罢黜”不了了。你看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国中的整体文化结构是儒道互补,而且还加进来一个佛家;国中的整体政治结构是表儒里法,而且还离不开一个兵家。这也就是说,在国中文化这所学宮里,永远无法由一家独霸,也永远不会出现真正“你死我活”的决斗。一切都是灵动起伏、中庸随和的,偶尔也会偏执和极端,但长不了,很快又走向中道。连很多学者的个体人格,往往也沉淀着很多“家”有时由佛返儒,有时由儒归道,自由自在、或明或暗地延续着稷下学宮的丰富、多元和互融。 此外,稷下学者们立独于官场之外的文化立场虽然很难在不同的时代完整保持,而那种关切大政、一心弘道、忧国忧民、勇于进谏的品格却被广泛继承下来。反之,那种与稷下学宮格格不⼊的趋炎附势、无视多元、毁损他人、排斥异己的行为,则被永远鄙视。 这就是说,稷下学宮作为一个教学机构,即便在沦为废墟之后,还默默地在社会的公私领域传授着课程。 六 与稷下学宮遥相呼应,当时在西方的另一个文明故地也出现了一个精神文化的建筑群,我们一般称之为“雅典学派”或“雅典学园” “雅典学园”和“稷下学宮”在名称上也可以亲密对仗。据我的推算,柏拉图创建雅典学园的时间,比稷下学宮的建立大概早了二十年,应该算是同时。 这是巧合吗?如果是,那也只是一个更宏大、更神奇的巧合的衍生而已。 那个更宏大、更神奇的巧合,我可以用一份年龄对照表来说明—— 孔子可能只比释迦牟尼小十几岁; 孔子去世后十年左右,苏格拉底出生; 墨子比苏格拉底小一岁,比德谟克利特大八岁; 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小十二岁; 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十五岁; 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七岁; … 人类的历史那么长,怎么会让这么多开山立派的精神巨人、这么多无法超越的经典⾼峰,涌现于一时?为什么后来几千年的文化创造,不管多么杰出多么伟大,都只是步了那些年月的后尘? “天意从来⾼难问。”那就不问了,我们只能面对“天意”的结果,反复惊叹。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那么,其他民众也会说,世上如果没有释迦牟尼,没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人类的历史将会如何如何。这种称颂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判断,那就是:历史的自然通道本应该如万古长夜。从黑暗的起点,经由丛林竞争、⾎腥互残,通向黑暗的终点。万古长夜里应该也会有一些星星在天空闪耀吧?问题是,能使星星闪耀的光源在哪里? 于是,不知是什么伟大的力量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几个最大的精神光源同时出现在世界上。顷刻之间,一切都不一样了。从此,人类也就从本上告别荒昧,开始走向人文、走向理、走向⾼贵。 精神光源与自然光源不一样,不具备直接临照山河的功能,必须经过教学和传播机制的中转,才能启迪民众。因此像稷下学宮和雅典学园这样的平台,⾜以左右一个民族对于文明光亮的领受程度。 七 说起来,雅典学园是一个总体概念,其中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先后创立的好几家学园。差不多两千年后,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曾在梵蒂冈教皇宮创作过一幅名为《雅典学园》(又名《哲学》)的壁画,把那些学园合成了一体,描绘一大群来自希腊、罗马、斯巴达等地的不同年代、不同专业的学者围绕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共聚一堂的情景。拉斐尔甚至把自己和文艺复兴时的其他代表人物也画到了里边,表示大家都是雅典学园的一员。 大家都是雅典学园的一员——这个观念,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內容。 欧洲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又一次成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生学。这次重新上学的结果十分惊人,欧洲人把“向前看”和“向后看”这两件看似完全相反的事当做了同一件事,借助于人类早期的精神光源,摆脫了中世纪的束缚,使前进的脚步变得更经典、更本真、更人了。 国中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这样的运动,这是比不上欧洲的地方。但另一个方面,国中也没有经历过中世纪,未曾发生过古典文明的千年中断,这又很难说比不上欧洲。当那些早就遗失的古希腊经典被阿拉伯商人蔵在马队行囊中长途跋涉,又被那不勒斯一带的神学院一点点收集、整理的时候,国中的诸子经典一直堂而皇之地成为九州课本,风光无限。既然没有中断,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欧洲式的发现、惊喜和动,这便由长处变成了短处。 这些长长短短,是稷下学者们不知道的了。我们的遗憾是,一直没有出现一个历史机遇,能让拉斐尔这样的画家把稷下学宮和后代学者们画在一起,让所有的国中文人领悟:大家都与山东临淄那个老城门下的废墟有关。 |
上一章 中国文脉 下一章 ( → ) |
中国文脉小说网是最值得收藏的小说阅读网,免费提供高质量中国文脉最新章节,收录当前最火热的网络小说,是中国文脉爱好者必备的小说阅读网。余秋雨所撰中国文脉的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中国文脉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 |